|
|||||
版權所有:唐山市豐潤區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冀ICP備12003779號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唐山 招賢納士 后臺管理
地址: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太平路以東、同慶道以北、動車城區域內 電話:0315-3239080 培訓處:0315-3314003 電大熱線:0315-3311738 招生就業:0315-5151977 |
資訊詳情
唐山市豐潤區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三年提升行動計劃(2019-2021年)
唐山市豐潤區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
三年提升行動計劃(2019-2021年)
黨的十八大以來,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,辦學實力不斷增強,為新時代“實力豐潤、魅力浭城”建設,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。但與人民群眾對優質職業教育的滿意度相比,與經濟社會發展對優質技能人才需求相比,與先進職業院校的辦學水平相比,我校還存在著一定差距。深化校企合作,加強專業建設,促進內涵發展,提升辦學質量,已經成為新時代學校發展的中心任務。為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,應對新形勢下技術技能人才競爭的新挑戰,深化教育教學改革,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,根據《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》和《河北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實施方案》,結合我校實際,特制定本計劃。
一、總體要求與目標:
(一)指導思想。
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,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,堅持面向市場、服務發展、促進就業,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,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,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,促進產教深度融合,實現辦學質量跨越式發展,為當地經濟轉型升級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。
(二)主要目標:
經過三年建設提升,學校實現全面高質量發展,建成以培養責任擔當、敬業樂業、素質全面、一專多能的工匠型人才為辦學目標,師生和諧、理念領先、創新高效、專業特色鮮明的現代化中等職業學校。進一步鞏固提高我校省級名牌學校項目建設的質量和水平,力爭在全省綜合排名躍升20位。
1、硬件建設提檔升級。大力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,升級完善專業實習訓室(車間)及配套設施,高標準建成運動場。加強環境文化建設,分期完成校園綠化,打造優美育人環境。建成智慧校園,提升學校信息化水平。
2、隊伍素質不斷增強。建成一支政治信仰堅定、理念先進、團結協作、行動高效的優秀管理團隊,打造一支堅守師道、業務精湛、結構合理、勇于創新的教師團隊,為學校發展奠定堅實保障。優化人才引進機制,完善師資結構。培養一批省市區級名師、專業骨干和學科帶頭人,“雙師型”教師比例達到80%以上。
3、教學質量顯著提升。構建以職業需求為導向,以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,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實用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。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標準化建設,培育一批精品專業和特色專業,每個專業分別打造一批優質核心課程和省市區級精品課。認真推行“1+X””證書制度,獲得中級職業資格的比例達到85%以上。大力加強學生技能訓練,在國家省市級學生技能比賽中團體和個人成績全面提高。強化中高職銜接,對口升學率達到當年畢業生的50%。
4、校企合作深度融合。不斷深化雙元制育人機制,建設各個專業的校企合作聯盟,完善聯合辦學委員會和校企合作項目部運行機制,深入推進產教融合、工學交替辦學模式,“訂單式”人才培訓培養進入新水平新層次。積極融入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,引進京津冀地區優質資源,提升學校層次。
5、德育品牌逐步形成。圍繞培養學生的專業精神、職業精神和工匠精神,打造學生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,不斷強化德育品牌建設,建立完善學生德育量化考核評價系統,突出科學化、系統化、體系化,形成寓教于樂、活動育人的體驗式德育模式。
6、文化育人日臻成熟。構建涵蓋校園環境文化、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的“立體化”校園文化體系,成為學校發展“軟實力”。
7、招生就業良性循環。創新招生辦法,全日制在校生達到并穩定在4000人以上。建立暢通完善的就業網絡,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%以上,對口就業率達到80%以上。
8、社會服務不斷深化。引導更多初高中未升學學生、大專院校畢業生、下崗職工、返鄉農民工、退役軍人等接受職業教育培訓或成人學歷教育,服務鄉村振興戰略,為廣大農村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,年職業培訓5000人以上;創新老年大學辦學方式,提高社區教育層次,力爭辦成省級先進社區教育基地。
二、主要任務與措施:
立足學校健康持續發展,不斷加大改革創新力度,扎實推進質量提升、雙元育人、文化興校三大工程,促進學校辦學質量全面提升。
(一)以任務目標為引領,扎實推進質量提升工程。
1、加強學?;A設施建設,全面提升學校硬件建設水平。
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標準化建設為依據,三年內,將累計投資3000多萬元,用于改善提升學校硬件水平,提高實訓裝備的現代化程度。
加大硬件基礎建設及裝備投入。投資800多萬元,建成高標準體育場;投資400多萬元,建成2000平方米的機電專業實訓中心1個,投資400萬元建成新能源汽車實訓中心1個;投資800多萬元,引進機器人焊接技術和設備,增置社會文化藝術、護理等專業實訓設備,改造提升綜合實訓樓和藝術樓的硬件配置。投資20萬元,購買專業書籍和圖書雜志,升級改造圖書閱覽室。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,恢復區委黨校所占場地的設計使用功能,應對今后的招生高峰。
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和綠化建設。投資200多萬元,完成校園環境文化和校園綠化建設升級提檔。
加強智慧校園建設。投資400多萬元,引進“互聯網+”、大數據、VR、云服務等先進技術,構建多維信息化教學支撐, 升級校園網,建成數字化校園服務應用平臺,到2021年,基本實現校園數字化全覆蓋。
2、加強兩支隊伍建設,全面提升干部教師的育人素質。
加強干部隊伍建設。建立干部學習制度,提升管理隊伍素質和能力;完善干部交流機制,推行崗位輪換;建立健全部門綜合考核評價機制,實行學期和年度考核,嚴格落實問責制度。
加強教師隊伍建設。嚴格推行“師德一票否決權”。開展“樹師德,正師風”系列教育活動,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、教育觀和人才觀,爭做“四有好教師”,做好學生引路人。建立健全專業教師入企實踐機制,加強“工匠型教師”培養;組織教師參加國家、省市區等各級培訓,推動名師、專業帶頭人、骨干教師塑造工程,大力培育“專家型教師”;深化專題教研,科學組織公開課、示范課、指導課等教學交流活動,壯大“科研型教師”隊伍;深入推進“青藍工程”,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,培養一批具備未來眼光和時代意識的“創新型教師”。
優化專業教師結構。加快優秀人才引進,分批次招聘具備實踐經驗的本科以上高職院校畢業生,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或面向社會聘請資深技師兼課或駐校授課,增強學校發展后勁。
3、加強教學管理與創新,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。
認真推進標準化建設。對標《國務院關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》,扎實推進專業目錄、專業教學標準、課程標準、頂崗實習標準、實訓條件建設標準相統一并落地實施,按照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、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、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要求,建立健全專業課程體系。
狠抓教學常規管理。抓實各個環節,教學過程管理進一步精細化。改革考試辦法,將理論考試、技能考試、公共課考試有機組合,突出技能實操考核,完善對專業部室和教師教學質量的考核評價機制。加強早晚自習管理,發揮學生社團作用,豐富自習課的內容和形式,將自習變成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陣地。
抓實教學改革創新。依據教育部、省教育廳關于《中等職業學校工作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》要求,搭建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平臺,對教學工作進行常態化的自主診斷和改進;組建高水平多元化教學創新團隊,按照“教、學、做”理實合一原則,以任務為中心實施教學,有序推進參與式課堂、活動式課堂、演示型課堂、操作型課堂等教學方式;建立以教學效果為主要指標的課程評價體系,構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互動模式,增強教學的“含金量”。
優化實踐教學。實習實訓嚴格執行行業標準,培養學生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。抓實專業過級考核,認真推進“1+X”證書制度,舉辦專業技能挑戰賽、擂臺賽等學生比武,形成參加“校賽、市賽、省賽和國賽”良好態勢。依法依規組織觀摩實習、跟崗實習、頂崗實習,突出系列化專業化,增強實訓效果。
扎實推進分類教學。積極適應新型“職教高考”制度,嚴格按照高考大綱高效施教,創新文化課與專業課教學方法,全面提高“文化素質+職業技能”教學質量,扎實推進“3+2”專業發展模式,強化中高職銜接,努力成為高職院校優質生源基地。
4、加強德育品牌建設,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。
精心鑄造德育品牌。以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,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,形成“全員、全程、全時段、全方位”德育教育系統,重點打造“一部一品,一生一特長”品牌。
引領學生全面提升素養。扎實推進“一主體四主線”建設,以學生為主體,以學生活動、社團建設、評優創先、養成教育為主線,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,規范學生言行,創建優良班風學風,全面提升學生素養。
構建分階段、分層次科學有序的德育體系。健全德育網絡,形成全員育人、環境育人、文化育人的氛圍;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,確立班級文化、宿舍文化、車間文化、校園文化,凸顯德育實效;創新思想政治課教學,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、進課堂、進頭腦,加強德育工作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力度。扎實開展入學教育,踐行《中職生公約》,舉辦校園技能展示活動、校園文明風采大賽、燕趙青年讀書會、青年志愿者等活動,認真開展“培養有書卷氣的中職生”、評選“最美職教生”、 “職教小工匠”等系列活動,力爭活動多出精品。
5、加強社會培訓工作,全面提升社會服務能力。
充分利用學?,F有資源優勢,面向企業職工、面向社區居民和農民工等開展多層次培訓活動,為“三農”發展出力、為企業發展助力、為社區發展獻力。加大成人學歷教育力度,擴大辦學規模,提高辦學質量。開展社會培訓工作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,年均分別達5000人次。積極服務社區建設,深入推進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,每年完成社區教育培訓5000人次。創新老年大學辦學模式,擴大招生人數,更好服務社區居民。
6、加強學校黨建工作,全面提升黨組織的戰斗力。
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,武裝頭腦、指導實踐、推動工作,保證學校改革發展正確方向。規范黨建工作,落實黨總支主體責任,全面推進“雙培養工程”,高效組織開展“三會一課”,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,持續反“四風”,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。加強“黨員先鋒崗”建設,發揮黨員模范作用。持續增強干部教師的政治修養,樹牢“四個自信”、堅定“四個意識”,做好“兩個維護”,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占領學校陣地,凝聚強大正能量。
7、加強平安校園建設,全面提升學校安全穩定工作水平
按照“黨政同責、一崗雙責、齊抓共管、失職追責”和“三個必須”的總體要求,形成落實主體責任和崗位責任的長效機制,層層簽訂安全責任狀。強化安全意識,不斷增強安全防范能力。加強“雙控”機制建設,細化安全管理制度,依托“校園安全網格化管理”,做到“事事有人管,時時有人管,處處有人管”,保證學校安全工作無死角、無盲點。推進法制校園建設,增強師生法制意識。開展安全教育,定期開展師生安全逃生演練、預防地震災害逃生演練、消防安全演練等,培養增強師生安全習慣。
(二)以創新發展為主題,大力實施“雙元育人”工程。
8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,深化產教融合,推進校企無縫對接。
深化校企雙元育人機制。服務區域經濟發展,做實與區域內裝備制備類企業、汽車制造與維修類企業、現代服務類企業、醫院和幼兒園的合作,組建校企合作聯盟,共建高質量實訓基地,共建培訓團隊,共建產教融合工學交替的教學實訓體系,實現學校課程教學與企業實際需求的無縫對接。
建立聯合辦學委員會運行機制。成立校企合作項目部,就項目建設發展規劃、學期工作計劃和工作總結定期協商,共建教學團隊,共建理實一體課程體系,統一培訓模式和管理模式。
推進“訂單式培養計劃”。融入京津冀戰略一體化國家戰略,拓寬合作范圍,擴大與大企、名企的訂單數量,不斷探索和實踐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,向職業教育現代化邁進。
9、創新專業發展思維,調整專業布局,增強專業內涵。
科學統籌專業布局。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,適應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業態發展需求。加強機電技術、數控加工、電商物流等相關專業的發展,組建與我區軌道交通裝備、裝配式建筑、先進制造等主導產業相適應的專業體系,按行業和專業類別組建專業集群,重點建設機電(機電、數控、電工、焊接)、汽修(汽車運用與維修、新能源汽車維修、汽車車身修復)、現代服務(電子商務、物流、客戶信息服務、客戶服務)、社會文化藝術、護理等五個專業集群,服務當地經濟結構調整,打造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“引擎”。做精財會、計算機等傳統專業,適時調整弱勢專業,興辦大數據、機器人、養老服務等新型專業。
整合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師資源。組建公共課教研室,語文、英語、數學、思政、體育、計算機、禮儀等公共課教師統一調度、統一教學目標,統一課程標準,統一教研體式,統一教學模式,創建特色課程。整合集群專業師資,提高教師使用效率,增強專業競爭力。組建外聘教師教研室,加強對企業駐校技師、兼職教師、臨時教師等外聘教師的業務指導和考核,形成專兼合力的教學隊伍。
10、創新招生方法,拓寬就業渠道,構建學生成材就業的立交橋。
加大招生宣傳力度。利用校園網、學校微信公眾號、教師朋友圈、家長群等網絡媒體,拓展宣傳渠道。加大宣傳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資助政策,逐步完善入學面試制度,把緊“入口”,提高生源質量。
拓寬頂崗實習及就業渠道。與京津及周邊信譽強、前景廣闊的規模企業建立穩固的教學實訓、頂崗實習及就業合作網絡,做好教學實習、頂崗實習駐點管理和跟蹤指導,構建雙方共同管理的聯合考核體系,提高實習的穩定性和成功率。
加強就業信息平臺建設,做好實時跟蹤指導。精心組織校園推介,學生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率分別達95%和80%以上。邀請行業精英、優秀教師、優秀畢業生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,承擔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的新時代使命。
(三)以彰顯職教特色為手段,大力實施文化興校工程。
11、加強職教特色的精神和行為文化建設。
圍繞“文化引領、內涵發展、技能強校、產教融合、形成特色、鑄造品牌”的發展思路,確立“培育高技能人才、建設師生幸福家園、爭創一流職業技術學校”的辦學愿景,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職業教育思想有機融合,凝練形成職教特色的辦學目標、校風、學風、教風,開展傳唱校歌、傳承校訓的文化活動,營造職業校園文化氛圍。
大力加強師生行為文化建設。通過工作承諾述職、滿意度民意測評等形式強化領導干部的責任意識;通過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自我發展觀,提升廣大教職工的思想境界、人文修養、專業水平,增強敬業奉獻意識,形成進取、合作、探索、創新的工作行為文化和關愛學生、為人師表、率先垂范的師德行為文化;通過教育管理、課程教學、課外活動、社會實踐、實習實訓等形式,培養學生的勤奮、自主、合作、探究、實踐的學習行為文化,培養學生懷責任、知感恩、擇善行、文明友善的交往行為文化。
12、加強職教特色的制度和專業文化建設。
依據學校新階段所面臨的新任務新要求,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、崗位職責,不斷完善各項規章制度,確保學生接受職業道德、專業能力、社會及崗位適應能力的培養和訓練,貫穿于教育、教學、管理的全過程,讓習慣符合制度,讓制度成為習慣。
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,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現代產業文化、地域非遺文化的“一主三融”專業文化建設體系,即用盡善盡美的工匠精神,校企結合的專業環境,豐富多彩的專業活動,規范有序的專業管理方法,促進專業建設全面、協調、可持續發展。加強輿論宣傳引導,精心組織職業教育宣傳周活動,深入開展“大國工匠進校園”、“勞模進校園”、“優秀職校生校園分享”等活動,營造濃厚的專業文化氛圍。
13、加強職教特色的環境文化建設。
大力加強環境文化建設,創意、布局要高起點、內涵足、形式新、互動性強,努力打造“一墻一品、一樓一景、一班一特色”的校園景觀,讓一草一木、一墻一角都成為教育學生的教科書。精心設計“優秀畢業生”、“最美職教生”、“班級風采”、“校園小工匠”等系列文化墻,精心制作展現師生風采的宣傳櫥窗,加強班級文化、走廊文化、食堂文化、宿舍文化、廁所文化的建設,讓學生時時處處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、激勵鼓舞,樹立起遠大的職業理想和高尚的職業情操。
三、組織實施與保障
1、組織保障。
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質量提升行動領導小組,主持規劃的設計、實施和調整,保證規劃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,對規劃實施的過程進行監控,及時總結反思。
落實項目責任制,確定項目責任主體。各處室、專業部要按照規劃要求進行責任分工,建立項目實施小組,制定專項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,落實到具體工作中;全體教職員工全員參與規劃方案的實施,確保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。
建立以分管副校長為組長的專項提升小組,協調各種關系、調動全部資源,做好服務保障,支持、指導、監督、推動各個項目、各項措施的實施,評價實際效果,反省方法措施,修正實施辦法。主動接受上級主管部門和領導小組對任務落實階段性檢查、評估,不斷改進提高。
2、責任保障。進一步提高管理效能,加強崗位交流,培育職業教育管理專家型團隊。推行部門績效考核評價,建立健全層級責任制,明確責任目標、責任人,編制“四個干運行圖”,按圖做戰,確保規劃落地。加強績效管理改革,激活干部教師工作能量。
3、資金保障。基本教學經費統籌安排,保證重點,在量入為出、收支平衡的前提下,優先保證教學設施設備的支出。用好專項資金,搞好重點項目建設。多渠道籌措資金,積極引入企業資金,共建教學實訓設施。
2019年4月26日
校園動態
